一是國際需求市場疲軟。從外部需求看,美日歐等消費市場正受“金融危機”影響而走向低迷,我國龐大的外向型經濟正在經受外部需求減弱的嚴峻考驗。浙江省紡織業更早地感受到這種考驗,出口增幅自2003年起持續回落,2007年回落到2000年以來最低點。進入2008年情況更為嚴峻,紡織業網布出口增幅繼續回落。
二是宏觀政策環境有新變化。近年來,包括出口退稅率調整、產業布局調整、《勞動合同法》實施、人民幣升值等,均對浙江紡織業走向產生重要影響。而2008年底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2009年初通過的紡織產業振興計劃,對浙江紡織業、加工業是最大利好,為浙江紡織業、加工業在遭遇網布出口阻力時仍然保持穩定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三是產能結構性過剩逐步顯現。2000年以來,浙江省紡織業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,尤其是2003年前后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100%以上。2005年國家發改委就已將紡織業列入存在潛在產能過剩的產業。浙江紡織業眾多民營企業均選擇進入壁壘較低的制造環節,產品同質性嚴重。近年來,浙江紡織機械裝備水平提高明顯,但產業發展“路徑依賴”特征也明顯,依然有過多的中小紡織企業集中于產業價值鏈低端,網布產品差別化率不高。經過7年高速增長,浙江紡織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逐步顯現。
四是資源要素環境制約日益明顯。浙江土地資源稀少、一次能源短缺,紡織企業面臨著比中西部紡織企業更加嚴峻的資源要素制約。隨著浙江工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,企業用地用能問題日益突出,紡織業承受著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。此外,隨著浙江生態省建設、打造綠色浙江戰略的深入實施,政府加大了對污染企業整治力度,其中紡織印染企業成為整治重點之一,紡織企業環保設施投入以及治理成本較以往顯著增加,不少企業已進入“微利時代”。